稿源:茂名名升网
灾民在钱排一中安置点吃午饭。
泥石流冲进信宜钱排达垌村。
本网讯 9月21日,再过一天就到农历中秋节,在位于信宜市边远山区的钱排镇,当人们在这天早晨谋划着怎么样过这个合家团圆的节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不幸降临这个美丽宁静的山乡小镇——受长时间特大暴雨影响,一场在当地前所未见的洪涝灾害及由此产生的山体滑坡,对该镇依山而建的达垌、双合等多座村庄造成巨大损毁。灾害无情人有情,齐心协力渡难关!2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受灾最为严重的达垌村和双合村,直击了当地干部群众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奋起抗灾救灾的一幕幕感人场面。
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到达钱排后,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之一的钱排一中。 灾情发生后,这所学校已安置了千余名受灾群众。记者赶到时正值安置点 午饭时间,该校饭堂里摆放着近百张饭桌,受灾群众正在平静地吃饭,食物包括鸡肉、猪肉、白菜、黑豆粥、矿泉水和应节的月饼等。负责在饭堂门口登记接待的该校老师告诉记者,全校108名教职工已全部动员起来,老师们分成若干个组别分批值班,不间断地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不少老师的眼睛都熬出了血丝。 为了不让受灾群众流落街头,
安置点动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资源,灾后的第一个夜晚,千余群众就睡在学生宿舍或教室里。记者看到,除了食品外,饭堂里还堆放着棉被、蚊帐和被单等物资。老师们表示,更多的物资将陆续运到,山区入夜温度有所降低,许多受灾群众在逃离灾害现场时都只穿了一件单衣,现在已经一无所有,棉被等物资及时运到,温暖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身体,更是群众的内心。
据了解,在钱排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安置点,基本都是设置在学校里。除此之外,当地还设置了专门的医疗救治点,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受灾现场触目惊心
离钱排一中安置点不远就是受灾严重的双合村,在村民李叔的带领下,记者通过一条崎岖的山路,步行十来分钟到达该村。双合村是一条建设在河边的村庄,周边群山环抱,民居就建在河岸两侧的空地上,河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村民,然而这次却让村民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据李叔介绍,从21日上午9点多开始,猛烈的洪水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卷走了近半个双合村。记者在现场看到,沿岸最靠近河边的房屋大部分已经损失殆尽,夷为平地,幸存下来的也多半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村中绝大部分房屋都被洪水冲击和浸泡过,要么楼板坍塌,只剩框架;要么除半幅铁门外,其余物件不见踪影。建在河边的原钱排电站是一幢两层高的长楼,洪水及其裹带的树木和杂物竟然将其外墙和里面的数道墙壁悉数击穿,形成多个并列的大豁口,树木枝干和各类杂物占据了屋内大部分空间。除民居外,村内公共设施也遭受巨大损失,三座桥梁冲崩了两座,沿岸河堤上的硬底化道路断成数截,部分堤围基础被洪水淘空,村内随处可见破损的水泥板块梁柱和松软的泥石流沙,断树残枝、垃圾杂物以及断掉的电线电缆也触手可及。
尽管灾痕累累,触目惊心,但记者看到的双合村村民,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的坚强。已有不少受灾群众陆续返回家中捡拾财物,村民们尽管愁眉紧锁,但没有捶胸顿足,也没有嚎啕大哭,人们见面后都互问对方家中情况,低语长谈。灾难已经发生,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望互助,早日重建家园。
救灾队伍全力开进灾区
从双合村出来后,记者立即赶赴另一重灾区达垌村。达垌村距离双合村约5公里,记者沿途看到包括电力抢修、桥梁架设和通讯应急车辆在内的多支救灾队伍均已全部到达达垌村外围,但由于离达垌村受灾最严重地区仍有约一公里远的白马桥断裂塌陷,大型救灾车辆暂时无法进入重灾区,只能靠工人们手抬肩扛把设备运进。由交通公路部门派出的救灾队伍正在白马桥上紧急搭建临时桥梁,以期尽快打通这条救灾生命线。
从白马桥开始,记者步行一公里后来到达垌受灾最严重区域,这是一条宽约十米的街道,洪水当日从街道的一侧拦腰冲来,然后往街道两头低洼处倾泻。在遭到洪水直接冲击的地段,记者看到的是由从远方山坳一路冲击下来的砾石堆积成的一条石带,面积有数个足球场大,当中仅剩余一幢下部已被击穿数个洞口的两层楼房,而街道上最靠近冲击带的房屋,部分已经垮塌,部分一楼被淘空或击穿。街道一些地段水流仍没过足踝,村民需要涉水而行。
据了解,由于地处上游,达垌村成为钱排最早受灾的村庄,目前也是该镇最早有救援队伍到达的地区。一位正在达垌作业的钱排本地供电工人告诉记者,事发不久钱排当地电力工人就立即展开了救灾工作,信宜市供电部门的救援队伍于当晚抵达灾区,化州电力部门组织的救援队也于22 日一早进入钱排,目前在钱排镇展开工作的电力工人已达300 多人,尽管道路不通畅,但工人们依靠手提肩扛,已将大量供电设备运进了灾区,全力展开救灾工作。
灾害是巨大的,百年罕见的强降雨给信宜山区干部群众带来的是一次艰巨的考验,通过在灾区采访的所见所闻,记者感受到的是当地干群在党委、政府帮助下携手互助、共度时艰的信心和决心。灾害面前,钱排的干部群众没有倒下,美丽的三华李之乡必将战胜灾害,焕发新的容颜!
茂名日报记者 黄昌明 摄影 黄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