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茂名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一、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各级政府不断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工作,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逐渐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基本完成“十五”提出建成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电子信息制造业得到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我市信息化水平处于全省中游偏上水平。
1.经济社会信息化成绩明显。“十五”期间我市经济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通信邮电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构筑市级电子商务平台,并建立了广东省数字认证茂名分中心;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其它产业的企业信息化逐渐开展。社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相继建成疫情信息系统、视频应急指挥系统、校园信息网等,我市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网络建设不断加快,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容量和网络覆盖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固定电话业务从城市向农村拓展,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电话,电信宽带网和网通服务到家,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市城市农村,GSM和CDMA用户迅猛增长。邮电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综合网和金融网,邮政业务品种多样化,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加大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国际国内电子信函、国际国内邮政汇兑以及礼仪信函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至“十五”期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67.37万门;全市城乡电话机年末总数为129.34万部,移动电话年末户数127.97万户;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3部/百户。
3.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全国一系列“金卡”工程的实施,我市“十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金融(银行证券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屋租赁业等在我市逐步兴起,以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4.电子信息制造业初露端倪。“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业得到了最初步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初露端倪。佳和(水东)电子城有限公司、茂名华电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化州威顿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初步形成规模,促进了我市激光数码、电子编码、电缆护套等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
5.电子政务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我市在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原则,对基础设施及政务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公共部分的OA系统和公共数据库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移植、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政务信息网八大平台:统一管道网络平台、统一政务网络平台、统一OA交换平台、统一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保密平台、技术支持平台、管理平台。以平台为基础,大力开展“纵至底、横至边”的信息化应用。
6.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等文件,指明了全省信息化发展道路,并制定了《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等政策法规。我市成立了茂名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职能部门,管理全市信息化工作,初步解决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茂名市市区公众信息网络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问题的通知》、《茂名市人民政府信息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全市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作出了创造性的指导,较好地解决了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科学模式下进行。
(二)存在问题
1.信息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都刚刚起步,规模、产值都很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产业化水平不高;以信息内容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2.企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信息化在我市进程缓慢,呈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以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信息化开展很好;另一方面地方企业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决定着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也决定着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3.农村信息化发展滞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在“十五”期间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资,加上省对高州、信宜两个山区县(市)进行山区信息化的扶持,我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全国普遍存在的农村信息化特点在我市仍然很明显,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信息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信息化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资金和技术人才匮乏、资源共享不够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城乡信息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信息化的滞后影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资源整合和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共享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孤岛”现象仍然严重,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是“十一五”期间最大的任务。
(三)发展环境
1.信息化竞争带来巨大挑战。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新经济中的先导产业,信息化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率等作用越来越明显。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也需要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政府管理服务的公平、公正及透明度。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对信息化提出更高更快的要求。我市正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阶段,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市要把信息化放在突出的位置,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工业立市”和“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带动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信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的比重,使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增创信息产业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强化信息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产用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大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营造信息化发展新环境。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以企业主体的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我市的信息产业。对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网格技术、平台实施。利用网格技术消除“信息孤岛”,解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化资源分散、跨部门协作缺乏标准、部门间资源共享与协作困难等问题。提高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成效。在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平台下,把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达到资源的最充分共享。
──重点突破、全面互动。以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构建信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构筑全市性信息资源平台为重点突破口,促进信息化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电子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
──务实规范、安全可靠。结合实际,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积极探索规范信息化发展路子。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监督体系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奋斗目标
实施“工业立市”和“四大跨越”发展战略,打造数字茂名,建设信息强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一五”期间,争取在信息产业规模、信息化体制性障碍和数字鸿沟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茂名的重要主导力量。
具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0以上;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建成统一信息资源、统一技术资源、统一办公平台、统一网络安全、统一管理协调、性能价格比高、运行成本低、政务流程优、互动机制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达10家;
──固定电话普及率达53%;
──移动电话普及率65%;
──互联网用户50万户;
──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
──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信息应用平台,信息网络到镇级政府职能部门,培养农村信息员2000~4000人;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2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
──为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支撑体系,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20%,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信息强市
1.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区域合作日益加强,我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我市兴起,要抓住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壮大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含量,力争在光电子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两个领域取得突破,成为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最大增长点。
2.加速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建筑材料、医药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电子政务应用软件。抓住我市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机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石油、电力、冶金等支柱产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也促进信息化发展。大力推动中文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在我市应用,加快嵌入式软件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化进程,大力促进软件工业化生产工具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建立健全软件应用配套体系,积极培育软件消费市场,大力推动软件外包,鼓励软件开发本地化,扶持本地软件业发展。
3.提升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提升电信行业的普及程度、服务水平和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发展电信传统业务,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大力推动宽带无线上网,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和标准研究,鼓励多样化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系统的试验和应用。整合全市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在农村以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市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制播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作。加大广播电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积极开拓增值服务。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加快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制定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建立信息资源开发机制。逐步开放网络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积极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娱乐,开发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产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通信设备制造、电信运营与广播电视行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对产业的拉动和提升。
(二)加快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建设农业和山区信息化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的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市场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工程。在全市统一电子商务平台下,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推进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建设集价格形成、供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交易信息平台。
结合省山区信息化工程,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整合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关政策、机构人员等各种资源,制定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建立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进村入户。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基层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步构建服务于农村生产、商贸流通、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医疗救治、素质教育等农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
推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和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村务公开,规范财务工作,强化村民对农村工作的监督,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农村远程教育。配合乡镇体制改革,构建集基层组织建设与活动、村务公开与管理、农业科技及市场信息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农村基础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示范。
2.工业信息化。重点在以石油、电力、冶金三个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和企业整体决策水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步骤、分层次、有选择地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M∕CAPP∕CAE∕PLM)、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MRP∕ERP∕CRM∕SCM以及商业智能(BI)、知识管理(KM)等技术的应用。推广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包括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等的应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企业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提高企业战略分析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灵敏生产水平。鼓励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由企业内部信息化向与上下游集成的产业链信息化方向发展。
3.服务业信息化。以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加强供应链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标签(RFID)等技术的标准化及应用,整合企业、货主、公路、铁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制定物流系统之间信息交流与处理的标准协议与规则,实现生产商、物流商和需求方的信息交流和整合。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已建成的资源,支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等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建设以有形市场为依托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有机结合。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综合信息监管。推进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
(三)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1.科技事业信息化。在“科技立市”的发展战略下,在全市信息资源平台下,利用网格技术,建成茂名市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在省统一部署下,建设广东省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省、市、重点行业三级专利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完善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
2.教育事业信息化。加快全市教科网综合平台建设,完善教育系统互联网络,建设全市“校校通”工程。在以省教科网为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下建设市级教科网,为全市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推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开展高等学校网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加强全社会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全部市民信息化操作应用水平。
3.文化事业信息化。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信息化工作,结合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市、县(市、区)、镇、村四级文化信息网络系统,深入推进“先进文化进万村(家)”工程。推进计算机、电视、电信三网合一工作,加快报刊业、出版业、图书音像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信息内容业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宣传我市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南江文化,培育茂名文化品牌。利用信息网络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
4.卫生、体育事业信息化。整合资源,建设覆盖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城乡,特别是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及社区医疗信息系统,提高社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支持重点医院加快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食品药品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茂名市体育信息化工作,建设信息综合信息库、体育人才信息库、体育比赛信息库、体育产业信息库。
5.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建设全市综合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向全市提供便利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社会保险和民政信息服务。加快建成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全市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民政公共服务系统和民政救灾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民政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能力。
6.人口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在全市信息资源平台下,以公安局人口信息库为基础,逐步融合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市级战略性人口基础信息库。实施“数字计生”工程,加快建立全市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启动“金土工程”,加快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加强全市环保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全市灾难预警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调度和决策科学化。
7.社区信息化。各级政府要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将社区信息化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市、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街道)、部分村(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服务支撑体系。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服务。建立市、县、镇三级地名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开展网上地名查询、电子地图等地名信息化服务。加强镇、村、街道等基层行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
(四)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1.指导思想
(1)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总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子政务。
(2)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建立科学管理模式为保障,踏实推进电子政务,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实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
(3)以推进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业务为重点,以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为关键,通过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总体目标
建设完成市电子政务框架,通过推进重点应用项目建设,建立适应政府机构改革、职能创新和流程重组需要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机制,形成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运营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构成“数字茂名”的格局,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3.具体目标
市、县、镇各级行政机关普遍实现办公业务网络化和公文处理电子化,县(市、区)级以上行政机关全面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
市、县、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普遍建立,网上政务公开不断完善,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市数据中心建成,市级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社会应急、企业信用、市场监管、财政管理、决策支持、环境保护等一批跨部门的重点业务协同系统建成并发挥实效。
4.主要任务
(1)完成市电子政务整体框架建设,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完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协同的机制。
(2)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跨部门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建立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3)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系统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
(4)光纤网覆盖到县、镇,完善市、县、镇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网络“镇镇通”,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
(5)结合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实行网上监督的要求,大力推行网上申报审批系统的应用。
(6)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和社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7)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政府公共服务。
(8)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9)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
(10)以信息化促进行政管理创新。
(11)抓好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规范。
(12)加强电子政务宣传和培训工作。
(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1.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我市已开发完毕且已建成运行的“中华(茂名)金果电子商务网”电子商务平台为骨干,配建“茂名市企业信用网”,不断发展农产品、化工产品、建筑材料、服装、纺织、手工艺品专业电子商务网,打造茂名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开发各种电子商务应用可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持。
2.CA认证中心。完善CA认证中心茂名分中心的建设,为符合条件的、合法的个人用户和单位签发身份认证证书,提供加密密钥,并在电子商务的交易、洽谈、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提供身份认证,保障电子商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3.网上支付系统。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引导第三方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专业化金融信息系统,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推动在线支付业务发展。
4.物流配送系统。我市作为广东省重要重化工业基地,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生产物流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建立本地智能运输体系,覆盖公路、铁路、海上运输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海关、检疫等职能部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组织邮政、配送等企业参与电子商务。
(六)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
1.完善我市无线电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无线电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无线电监管。坚持频率、台站管理审批、监管并重的原则,完善台站管理和日常监测工作机制。科学合理利用频率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抢险的要求。加强台站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料准确率达到省要求以上。着重加强对民航业务、水上业务的保障,促进安全生产;加强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众移动业务的保障,确保通信畅顺;加强对卫星业务、广播业务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破坏,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无线电管理信息网,进一步推进无线电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无线电管理的整体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从高山监测站、沿海监测站、城区监测站三个层面构建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实现全市无线电监测站联网,提高对重要业务和重点地区的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无线电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整合频率资源,保障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对频率资源的需求,推进无线电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七)扎实推县(市、区)信息化工作
1.加强县(市、区)信息化主管机构工作。各县(市、区)要重视信息化工作,根据各地情况,设立信息化主管机构。改变信息化工作缺机构、缺人员的被动局面,减少政出多门、重复建设的现象。
2.完善县(市、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市、县、镇三级网络平台,推进县、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省信息产业厅在我市山区县(市)开展的山区信息化工作,扶持省信息产业厅在茂港区开展的固本强基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应用
以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公共服务畅通为核心,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2007年完成市县镇三级网络平台建设。到2010年,建成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系统,省、市、县(市、区)各级行政机关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进行,并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公共信息技术服务设施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步伐,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全市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全市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50%以上的专业镇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三)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不畅的瓶颈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到2007年,形成覆盖全市、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信息应用平台,50%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农村信息员2-4千人,基本建成全市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50%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四)实施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加快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整合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一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应用系统,促进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宽带接入网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实现随时随地宽带上网。
五、重点项目
1.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茂名市市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的扩建与完善、构建市─县─镇三级电子政务主干网络平台。
2.公共性信息资源整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数据存储管理中心、公共性共享基础数据库(统计信息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组织机构法人数据库、基本人口数据库、电子公文档案数据库、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数据库)
3.党政办公决策业务:完善茂名市市级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移植和公文交换系统应用推广、市、县(市、区)二级电视电话会议网络系统建设。
4.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窗口系统:推广应用“一站式”网上申报审批行政服务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5.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响应业务:整合各类应急指挥系统资源,建立部门和公务员的绩效评估制度,构建全市互动应急指挥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网”建设。三防指挥系统、120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
6.综合社会保障业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卡通。
7.综合财政管理业务:金财工程。
8.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业务: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环保管理信息系统。
9.档案管理业务:数字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10.涉农信息服务业务:茂名市农业信息网、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建设。
11.社区服务业务:电子社区服务系统。
12.企业信用业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3.信息安全保障:推广应用CA认证技术、引入数字签名技术、推广应用电子印章技术、引入防火墙技术、建立主动防范机制、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14.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市级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制订、电子政务管理体系与机构建设、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与评价办法,电子政务培训基地。
六、政策措施
(一)用网格技术打造数字茂名
茂名市“十五”期间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了信息网络管道、电子政务骨干光纤网络的统建工作,为“十一五”深入推动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网格”技术作为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服务。我市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要利用网格技术打造数字茂名。
以电子政务为重点推广应用网格技术,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数据的无缝交换,消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利用网格技术的分布式的工作模式,实现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协同办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为公众服务。
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电信营运商参与各领域、各层面的信息化推广,提高学科研究、企业信息处理、娱乐等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二)完善信息化推进管理体制
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我市已设置市信息产业管理办公室,明确行政管理职能和工作职责。要进一步理顺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市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及专项信息化规划工作,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有统有分地推进全市信息化。加强对县(市、区)信息化的指导及支持工作。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切实执行国家、省标准,建立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化体系。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和应用对象的标准规范工作,强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建立词汇标准、文件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标准、中文信息处理标准等。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协议标准、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计算机设备标准等。
加强对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工程的设计施工的资质审查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壮大信息产业。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重点规划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要制定税收、融资、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具有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的企业优先发展。积极招商引资,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
1.完善信息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信息产业的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的装备、产品和服务。积极支持市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的发展。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设备和软件,要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信息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培育发展信息化中介服务组织和公益性服务机构。
2.规范信息化发展的市场秩序。规范信息市场秩序,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加快推进软件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鼓励企业依法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对电信垄断性业务实行上下限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定相关驻地网网络建设技术标准和强制性规范,防止单个运营商垄断小区的驻地网建设。
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对信息化专门人才试行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的方式,用人企业直接进入教育培训市场,企业直接定制式培养、培训所需专门人才。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国外信息技术专业院校来茂名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逐步形成学历层次多样、学科设置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各种信息化培训工作,扶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与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4.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按照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公共信息安全的监控和防范。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制定信息安全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信息安全应用。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实现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